《先驅報》發表評論文章,中國在工業化發展過程中的經濟特區政策為人們上了寶貴的一課。經濟特區是為吸引外資和促進工業化而設立的特定的貿易區域。在該區域內有區別于國內其他地區的貿易規則,并且提供優惠的稅收政策。對于非洲國家來說,設立經濟特區可以促進經濟的多樣化和加強制造業的發展。
中國的經驗表明,經濟特區要成功,非洲國家政府必須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技水平,需要有受教育的高素質的勞動力和有效的行政管理能力。中國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引進經濟特區政策,以此來促進國際貿易。鄧小平的經濟改革成為轉折點,從此開始市場經濟的發展。包括經濟特區在內的一系列的實驗性改革成為經濟增長的動力,中國在改革開放的政策下在 南部設立了特區。這些舉措非常成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深圳從一個小漁村,成為全球制造業的中心。
這激勵了很多非洲國家如埃及、毛里求斯、尼日利亞、贊比亞、埃塞俄比亞在2000年左右都開始建立中國式的經濟特區,南非近期也通過了經濟特區法案,有10個地區備選。
盡管經濟特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現代化的硬件可以加速國家的工業化過程,軟實力同樣也很重要,可以吸引投資者,從中國的情況看,在人力資源領域的投資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一個長遠規劃下的合作也是至關重要,中國經驗表明經濟特區對國內企業有一個外溢的效應。不僅會促進當地企業的發展,也會影響到全國,因此國家應該為特區提供豐富且有一定技能的勞動力。
這么多年過去了,中國還在不斷的改善特區政策,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近期建立的上海自由貿易區。上海是中國的大都市,2013年其GDP水平在中國位列第三位,上海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伴隨著中國的改革進程,成為國內第一個實施特殊關稅的地區,成為了像香港那樣的自由貿易區域。
然而,過程中也存在很多挑戰,中國經濟增速放緩阻礙了發展,曾經一度作為競爭優勢吸引外資的廉價勞動力不再存在。另一個問題是隨著上海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中國有12個省市也表達了相同的意愿,而初衷是只建立一個自由貿易區,這表明在各省市之間,將帶來極大的競爭。
經濟特區在很多發展中國家已經成為了一個流行詞匯,很多國家認為是萬靈藥,在全球130個國家大約有3500個經濟特區,相互之間存在廣泛競爭。在非洲,很多國家提供前所未有的財政和其他激勵手段來吸引外資涌入經濟特區。但是很多地方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主要原因是政府選址的問題,及缺乏有效的計劃和管理。
為了實現目標,非洲國家政府應該實施有效的政策,像中國那樣改善管理策略,制訂有效的稅收政策來吸引投資和貿易。非洲很多國家都生產相似的原料,這意味著相互間存在很強的競爭。各國應該根據自身情況制訂發展策略,發揮潛能,從而最大化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