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景區3萬游客滯留:收買人心比趁火打劫更明智
新華網杭州4月7日電(記者段菁菁)5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霧導致朱家尖至普陀山航線停航。普陀山景區3萬余名游客滯留碼頭,鐵門被擠破,現場秩序混亂。更讓人心寒的是,島上農宿客棧趁火打劫,農家飯店坐地起價,連22元一張的普通船票也被賣到了100元。盡管在滯留7、8個小時后被安全轉移,但游客來說,仍猶如經歷了一次逃生、一場噩夢。
也許,有些網友會責難游客缺乏理性出游的意識,非要到普陀山花錢買罪受。但記者認為,這恐怕是打錯了板子。一方面,游客完全擁有自主選擇旅行目的地的權利;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對稱或不及時,哪個景區會達到井噴,游客往往也難以全面地提前獲知。
事實上,大霧并不是禍根,景區管理者應急預案的缺位和商家的趁火打劫才是癥結所在。這一板子理應打在景區管理者和商家身上。
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變化,人們的旅游服務需求變得更為多樣化,對旅游體驗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從某一個方面來說,景區的安全管理、應急預案、收費標準及設施建設是相對容易達到的,而服務質量的提升卻是一個長期的、艱難的過程——它并不容易做到,恰恰又是游客最為看重的。
或許,在陰冷的霧夜,一杯熱水、一口熱飯,甚至景區部門管理者的一句勸慰,都能安撫上萬滯留游客的心。由此次大霧滯留事件不難看出,倘若景區和商家一味看重硬件投入及眼前的經濟收入,忽略軟件服務,致使服務質量、服務形象越來越差,必定對景區的長遠發展起到更多的負面作用。
“以游客為本”不是旅游部門的一句空話,旅游市場需要培育,收買人心顯然比趁火打劫更明智。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