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錯綜復雜的內外部環境下,以中小企業為代表的1.4億市場主體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在促就業、保民生、穩外貿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疫情反復,中小微企業仍舊面臨著一定的壓力。
“當前全球疫情形勢依然嚴峻,中小微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錯綜復雜,不確定、不穩定的因素也明顯增加,尤其是二季度以來,中小微企業面臨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地以各種形式表現出來。”9月13日,工信部在國新辦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肖亞慶表示。
為了解決這些難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惠企政策,對中小微企業給予支持。
“中國人民銀行分層次、有梯度的推出1.8萬億元的再貸款、再貼現,創設兩個直達工具,包括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計劃。同時,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還對10.9萬億元貸款本息實施延期,累計發放普惠小微信用貸款6.3萬億元,并促使商業銀行向實體經濟讓利1.5萬億元。這些政策有力、有效支撐實體經濟穩定恢復。”此前在第九屆中國中小企業投融資交易會暨2021“小企業大夢想”高峰論壇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表示。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人民銀行繼續提升為小微企業的市場主體金融服務水平,到6月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達到17.7萬億元,同比增長31%。同時,持續釋放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紅利,優化存款利率監管,降低銀行負債成本,推出銀行賬戶服務、人民幣結算、電子銀行、銀行卡刷卡、支付賬戶服務等降費措施。其中,惠及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服務超過160億元。
政策發力之下,中小微企業生產效益總體呈現恢復性增長態勢。據肖亞慶介紹,“十三五”時期,中小企業數量、發展質量、創新能力都有了非常明顯的提升。
按照計劃,未來將進一步落實國務院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并解決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加強對中小企業運行的監測和政策研究,調動各地方加大對企業創新創業的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加強生產要素的保障,切實降低中小企業的經營成本;持續優化服務供給,服務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引導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上下游協同有序發展的生態。
多政策發力
“當前,中小企業面臨市場需求不足,原材料價格上漲擠壓利潤空間,員工貴以及數字化轉型缺乏動力等問題。融資難仍然是長期困擾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原主席王欽敏表示。
肖亞慶調研時也發現,原材料成本上升、物流成本增加,都大幅度推高了中小企業經營成本。此外,訂單不足影響企業正常經營、企業資金回籠遇到了障礙,回款難度加大,再疊加一些地方出現的疫情影響、汛期影響,這些因素都加劇了中小微企業經營困難。
中國中小企業協會發布的8月中國中小企業發展指數也顯示,2021年8月中國中小企業發展指數為86.6,比上一個月下降0.4個百分點,與去年同期持平,但低于2019年同期,已經目前連續5個月發展指數回落,這表明現在中小企業恢復的速度放緩。
在八個分行業指數中,下降幅度較大的是房地產業、住宿餐飲業和信息計算機軟件業。
不過,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下,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局副局長王海林表示,當前,已形成包括《中小企業促進法》《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支持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健全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制度的若干意見在內的一法、一條例、兩意見政策法規體系。
在地方,各地也因地制宜,制定了不同的政策。
比如,深圳上線了“深圳”APP,全市70%以上法人事項,實現掌上“秒批、秒辦”,在加大訴求、響應力度;天津市采用紀檢、司法等手段,堵住資金管理漏洞,解決中小企業舊賬問題。
在創新融資服務手段,拓展融資渠道方面,杭州市整合銀企融資供需和多渠道信息,向中小企業推出純信用、免抵押、低成本的“杭信貸”。在暢通政企溝通渠道,及時解決痛點難點問題,南京市每月舉行服務日早餐會,由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領導與中小企業負責人直接溝通;長沙市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市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融資創新,推動企業向細分領域或單向冠軍企業發展。
受益于這一系列的扶持中小企業的政策和就業的幫扶政策,中小企業資金狀況有所改善,勞動力的供需保持平衡,資金指數和勞動力指數保持了相對的平穩,金融機構服務中小企業的能力在進一步的提升。截止6月末,我國普惠小微貸款的余額同比增長31%,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9.96%,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41.6%,這些數據跟歷年比有大幅度的增長。
未來將繼續打通融資關卡
“積極穩妥的支持創投融資的健康發展,拓展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渠道,提高創投券商的業務服務能力,有了這些充足的健康的有質量的數據支撐,可以提升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規模和效應效果。”王欽敏表示。
從中長期看,我國正在進一步推動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政策支持長效機制,不斷完善中小微企業融資制度。著力健全中小微企業全生命周期的融資支持政策,構建銀行敢貸、愿貸、能貸、惠貸的長效機制,不斷完善中小微企業的信用貸款,中長期貸款,抵質押融資的配套機制。
“目前,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總體呈現量增、面擴、價窄、提質的良好局面,但普惠金融深度和廣度有待進一步提升。銀行機構要不斷完善自身數據治理機制,整合內外部信息數據的資源,深度挖掘數據價值,減少因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信貸風險,提升中小企業對金融服務的滿意度,同時呼吁建立跨行業、跨領域、跨區域的全國性數據服務平臺,完善政府公共數據歸集,共享和應用制度安排,提供提高公共數據開放的程度、效率和顆粒度,實現信息透明化和金融資源的高效率配置,幫助銀行機構實時準確掌握地區、行業及中小企業發展情況,提高普惠金融服務水平。”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銀行業協會黨委副書記、秘書長劉峰表示。
一個亮點是,“十三五”期間,我國培育3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762家,5批單項冠軍企業596家,帶動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00余家,一大批企業產品填補國內、國際空白。
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會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主任李子彬介紹,7月30號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出現發展專精、特精中小企業的要求,這意味著發展特精中小企業已經升級為國家級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未來,將進一步加強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進一步提升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同時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創新中小企業金融服務模式。